位置: 三昇体育 >> 身边榜样 >> 正文
身边榜样

教师座谈发言 电气工程学院——杨倩

发表于: 2020-09-16 20:10 点击: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杨倩,电气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从2005年工作至今,也有了15个年头。感谢学校将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培养成长为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爱的教师。这15年我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而我也从一个外地姑娘,彻彻底底的变成了一个绥化人,一个绥化学院人。学校就是的我家,很高兴今天能和家人们欢聚与此。

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是我最正确的选择;能够成为绥化学院的教师,也是我最幸运的事。学校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环境,使我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至今,仍难忘记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份自豪感和讲台下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教师肩负着许多家庭的梦想和幸福,承载了许多学子的未来和希望,所以人们都说,当老师是个良心活,虽然说的不是那么的”高大上”,但是很有道理,因此,我也一直把这句话,当成我的一个职业准则。还记得初

为人师时,教工宿舍一边扫地一边备课的自己;还记得从物理专业转型到电子信息工程时无助而坚定的自己;还记得全国电子竞赛学生荣获特等奖时,欢呼雀跃的自己,还记得在各种讲课比赛时,攥紧拳头的自己,为了坚守自己的准则,为了成为更好的老师,成长在路上,学习在路上。

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使我们面临了新的挑战,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锋陷阵,但我可以守好自己的岗位,是责任也是义务。即使之前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仍然在我感受到责任重大的情况下,有些茫然,有些犹豫。但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学校对教师的包容和理解,为老师们提供了多种平台,给与老师们最大的信任,使我们能够勇敢的迈出改革的步伐。

基于网络的居家学习,尽管是对师生的一次新考验,却也成为了“用技术改变教育”的契机。真正的将我们口中的“深化教学改革”,变成了现实。下面要说的估计是许多线上教学老师的心路历程,起初的我们面对众多的网络平台,眼花缭乱。没有捷径,只能都去学习,亲自感受不同平台的差异和优缺点,这时学校提供的各种交流群,真的使我受益匪浅,使我知道我们是有工具的,并且非常的丰富,我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最适合我的课程的工具,或者我尝试着不同平台相结合,以达到更好效果。上课前,当我分别带领四个班、200多名学生进行平台操作学习,完成线上测试时,我甚至有些小小的感动,因为我们真的要实现“停课不停学”了,我们都在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我在提网速,学生换手机,家长陪着测试,这么多人的付出,还有什么会做不好。

教学模式的改变,更要求教学观念的改变,我觉得我不在是一个单纯的教师,而是导演或者编剧,我把我的学生当成观众,要把他们紧紧的吸引在我的作品课程里。主课程采用直播方式进行,互动效果更好,约束能力更强,解决问题更有效;按照教学班级进行管理,小班人数少,使每个学生更容易得到关注;采用学生最熟悉方便的平台,减少学生的上课压力;课前预习、课中直播、课后管理,无论课前、课中、课后都要保持活跃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感觉老师和同学就在他的身旁,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哪个学生是真的信号不好,哪个学生是浑水摸鱼,哪个学生整节课都没有互动发言,哪个学生没有按时进到直播教室,他们课下都会收到我的额外关照。是老师,也是闹钟,每次开课的前一晚上,要给学生发提示短信,个别几个学生还要单独提醒,以此来辅助学生共同抵御散漫情绪,保障学习的有效进行。渐渐的,他们为了减轻我的负担,需要关照的学生越来越少。

线上课程对老师最大困扰,就是如何保证不在眼前的学生能对课堂保持持续的关注,那就要费些心思。请教研究心理学的朋友,对学生做调研,甚至观察在家上课的儿子对线上教学的反应,弄清楚了学生溜号不是厌学,而是正常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多在30分钟左右,持续的讲解,特别是网络讲解,真的会给学生很大的压力,溜号只是人体趋利避害的正常反应。因此考虑在45分钟的课程中设置了“讲解+举例+随堂检测+互动答疑+总结”5个环节,每个环节分别占比4:2:1:1:1。基础理论讲解,用时20 分钟,工科课程,必要的讲解必不可少;当学生注意力刚要放松的时候,讲解内容换成实例应用,这部分就更要广泛查阅资料,结合工程实际,结合实际生活,将枯燥的电磁场理论,包装成上能结合卫星,下能结合5G,高大上的同时,又十分的接地气儿;学生求知热情正高时,开始随堂测验环节,让他们在建立学习自信的同时,也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不足;针对检测效果,进行互动答疑,答疑在实体课堂中,本是最容易冷场的环节,反而在线上凸显了它的优势,也许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更能放得开,把心中的疑问畅所欲言,三昇体育的人互动起来,跟着讨论;最后一定要有一个课堂总结,梳理知识点,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讲解脉络和重点难点,加深理解记忆。课下对课堂数据及时分析,哪个问题错的最多,哪个学生做的最慢,哪个学生对课件标上了不懂,深刻的体会到技术的力量,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九周的线上课程,收获满满,感动满满。收获了专业的提高,感受了学校的温暖,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校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彼此的关心和信任,老师的一句“你们要多运动”,学生一句“老师您要多喝水”,学校的一句“老师们不容易,”“我们等你们回来”,使我们即使远隔千山,依然心心相连。

前行的路上,依然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尽管有设计、有管理、有监控,但对课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依然有很高的提高空间。疫情终将过去,改革仍会继续,相信未来线上线下共同配合,定能呈现出高质量、高效率、有温度的课程。


版权所有CopyRight:绥化学院 地 址:绥化市黄河路18号    邮编:152061 网站开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黑ICP备05005341号-1

  黑公网安备 23120202000110号